一、听书
坛丘人喜欢听书。新中国成立前,坛丘地区的茶馆特别多,除坛丘集镇外,南塘港、东汲港等农村小集市也有茶馆。当时,茶馆是农民休闲、交流信息、朋友聚会的场所。茶馆大多兼营书场,喝一壶茶,听一回书,成了当时农民的一种文化享受。今天书场的故事内容,往往就是明天田头闲聊的话题。茶馆听书的习俗一直延续至60年代中后期。
1964年,坛丘供销合作社合作书场成立,设座位322个。合作书场是专用书场,听众买票入场。演员说书也有个专门小舞台,听众面向演员落座,不像茶馆,听众可随意而坐。吴江县评弹团到坛丘演出的评弹演员有李天锋、戚加萍、周雪艳等人。说的书有《铁道游击队》《水浒传》《双珠凤》等。70年代初期,合作书场因生意萧条而停业。
“文化大革命”期间,吴江评弹团提出“一条扁担两条腿,跑遍全县生产队”的口号。文艺为工农兵服务,送戏下乡成当时潮流。生产队稻场,成为农民听书的书场。除稻场听书外,吴江县评弹团还在坛丘影剧院演出过许多场次。
70年代中期,半导体收音机逐渐普及,广播书场成为坛丘农民必听的一档节目。每年夏季,听书爱好者在自家稻场上,边乘凉边听书;还有农民把半导体收音机带到蚕房、田头边干活边听书。广播书场成了农民文化生活中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。
90年代以后,电视机逐渐普及,荧屏上的书场给坛丘百姓带来融融乐趣。
二、春台戏
新中国成立前至建立初期,坛丘地区的春台戏有两种,一种是春天出庙会,地方上请当坊神像一起到场看戏,由作东坊(轮到这坊当家做事的)筹备。确定出会路线、请戏班子、按绸机及自田亩数筹集资金。他们在空场上或闲田里搭台,雇聘剧团演出。无固定剧场,在露天搭台,俗称“草台戏”,因在春天,所以又叫“春台戏”。 是时聘请到坛丘演出的戏班有:吴江县锡剧团姚美凤班子、京剧团孙柏龄班子、上海越剧团许爱凤班子等。演出的节目有《梁祝》《双推磨》《十五贯》《玉蜻蜓》《血手印》等。
另一种是农村里喜好唱戏的农民凑合在一起,利用春天农闲时节自编、自导、自演、自伴奏,搭台演戏。他们编的剧本有农村里的喜剧故事、英雄人物,也有《三国志》《封神榜》等,曲调有花鼓戏、越剧、锡剧等;有时候他们利用老甲本《双子凤》《玉蜻蜓》《西厢记》等。每次演出看戏人山人海,热闹非凡,小商小贩蜂拥而至,形成规模较大的临时集市。届时附近村民邀集亲朋好友团聚一堂,共享欢乐。
三、露天电影
60年代初期,吴江县电影放映队轮流到各乡镇放映电影,一般选址在生产队打谷场上放映露天电影。电影队工作人员一到,立即在场上撑起幕布,响起高音喇叭。人们听到晚上放电影的消息,相互转告,吃过晚饭,自带板凳,赶到放映场,静候观看。当时,看电影成了农民的盛大喜庆事。
1972年以后,坛丘有了自己的电影放映队,农民看电影的机会就更多了,一般每个大队(村)每月放映1次电影。
80年代后期,电影放映队逐步以影剧院放映为主,露天电影渐渐淡出。
四、文工团、俱乐部
新中国成立初期,坛丘乡各村都有文工团,主要形式是打腰鼓、扭秧歌,唱“解放区的天”等歌曲,演 “打倒土豪恶霸”的戏,来歌颂解放,歌颂共产党,表达农民翻身得解放、分到田地当主人的喜悦心情。
1951年3月,坛丘区郎中乡率先创办农村俱乐部。随后坛丘区的其他乡、村也相继成立农村俱乐部。农村俱乐部除在农闲时自演春台戏、花鼓戏或打腰鼓、扭秧歌等文艺活动外,还组织农民识字学文化,出黑板报等。
1958年下半年,坛丘公社创办文工团,也叫锡剧团,因为他们大多唱锡剧。团长蒋信和,演员都是本公社的年轻小伙子和大姑娘,琴师也是本公社原来各村演春台戏时的琴师。他们到全公社各大队演出,也在大会堂演出。南麻屠彩明扮演的“五姑娘”,人们至今还记忆犹新。
五、文艺宣传
“文化大革命”期间,全社各大队成立文艺宣传队进行文艺宣传。他们宣传毛泽东思想,唱革命歌曲、演革命样板戏。把要宣传的内容编成三句半、越剧、锡剧、沪剧等。有条件的大队文艺宣传队组织排演《沙家浜》《红灯记》《智取威虎山》等京剧革命样板戏进行文艺宣传。
1968年后,下乡知识青年逐年增多,喜欢文艺的知识青年也充实到文艺宣传队伍中,喜欢创作的知识青年创作起文艺节目来。像吴雪森创作的小歌剧《争挑重担》,由知青蔡椿林作谱,代表吴江队参加苏州地区文艺创作汇演。
1970年6月,坛丘文化站组织排练现代京剧样板戏《沙家浜》的前6场,剧组人员有40余人。8月中旬,剧组在坛丘影剧院进行首场演出,公社主要领导及观众有1000多人观看。演出相当成功,后连续演出10多场,场场爆满。盛泽镇工人文化宫曾邀请坛丘《沙家浜》剧组前去演出。吴江县锡剧团领导观看演出后,当场挑选几名演员到吴江锡剧团工作,其中苏高中知识青年刘金荣的京胡、琵琶演奏技艺出色,成为锡剧团正式演员。
随着经济的发展,社区文化、企业文化、校园文化、家庭文化蓬勃发展,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。1995年春节期间,坛丘的群众文艺活动获“吴江县第二届群众业余文艺会演”优秀集体奖。1999年,坛丘有业余文艺团队4个,业余文艺队员54人。